清水东流 三江瀞缘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中部,距离县城约四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是一片缓坡草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草场与天的边界轻轻勾勒出了一道淡淡的弧线,一边是碧空如洗的青海蓝,一边是风吹草低的高原景。
这里是三江源瀞度水源保护区,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海拔3800多米。在这如画景致的辽阔之地,坐落着河南县托叶玛乡河曲村,更为准确地说,这里是周边农牧户放下牛鞭,转变传统放牧生活后开辟出的一片发展“新天地”。
对于祖祖辈辈都以放牧为生的才华加来说,忽然有了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技术活”实属不易。
“通过公司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我从2012年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每天做水质量监测工作,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公司给员工在县城找了公租房,上下班有通勤车,因为这份工作,我们的生活和原来大不一样了。”
清水东流,三江瀞缘。才华加所在的这家工厂就是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天津对口支援黄南州的一项建设成果。2011年,天津企业家看中了这处绝好水源地,投资建成了这家企业。
“在三江源腹地,神沵泉的水具有小分子团、矿物质丰富、弱碱性等特点,简直就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处宝藏。与其让这么好的水白白浪费,不如将它转化为产品输送给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扎根下来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产品生产,而是生态恢复和保护。”水厂负责人郭成起告诉记者。
和才华加一样从事水质量监测工作的卓玛才旦非常满意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他说,这份工作不仅改变了他们以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他更加坚定,要用实际行动保护好从小生活的这片土地,让草原更美,也让生活更美。
才华加、卓玛才旦的“转型”之路,打破了牧区群众原来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机遇与政策当前的今天,在青海大地正有千千万万个才华加走出传统生产生活,转身从事更为高端的生态畜牧业,转身变为更为多元化产业的领路人以及新兴生态经济发展下的新牧民。
边保护边开发,边开发边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由此让身居草原的牧民群众由单一的养殖、生态看护模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着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变。
实际上,开发与保护并重,是“瀞度”建厂之初就奉行的宗旨。为保护这一地球生命水源带上难得一见的“生态处女地”,瀞度早在2013年6月,就发起了“三江源生态”保护行动,并从企业层面成立了中国首支企业水资源保护队——“瀞度三江源水资源保护队”。
托叶玛乡曲海村的昂秀东智大半辈子都以放牧为生,在公司的辐射带动下,他成为了水资源保护队的一员。
昂秀东智从小生长在这里,熟悉这里的每一片水草,他现在的工作,是每天和另外几名同事一起,以神沵泉为中心巡视这个3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清理废弃物、动物皮毛等污染物品,同时防止其它污染源进入保护区,确保核心水源地防护栏不受破坏。
“以前我家的收入主要是养牛养羊,一年挣不了几千块钱。几年前我进入水厂,成了专职的巡护员,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村里和我一样从事巡护员的有十几人,有了这笔固定收入后,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了,做专职巡护员的日子里让我更加坚定要保护好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这片草原。” 昂秀东智高兴地说。
如果说薪酬和物质方面的激励解决了当地员工的后顾之忧,那么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无疑是为他们开拓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据统计,从瀞度建厂之初的2011年算起,不下百人次被派往西宁、天津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这大大提高了来自当地职工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想认识。
神沵泉的圣水终于有机会流出雪山,流向世界,更多的人不仅知道了“瀞度”,也知道了“河南蒙旗”。
作为对口援助项目,建水厂自然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项目推进,当地的物流、运输等行业逐步被带动起来。一批当地牧民被吸引到工厂就业,稳定的工作不仅让他们收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也得以改变。
目前,公司正在建设一个水源地生态修复主题公园,以集中接纳前来参观、体验的人员。一些当地旅行社,很快也发现了商机,开辟了“瀞度健康之旅”,吸引数千人次前来观光体验,带动周边饭店、宾馆营业额大幅提高。
让草原减畜、让生态循环、让生活更美好,这条农牧民群众的转型发展之路正在无限延展,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路子走得更加笃定而坚实,而路的另一端是生态循环发展、农牧民美好生活的崭新图景。
摘自青海日报,记者孙海玲,2017年01月16日